洋洞村的詩意生活
2021-01-27 10:17: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向劍波  
1

鄉(xiāng)村干部報網
微信公眾號

鄉(xiāng)村干部報網
官方微博

 

  圖為洋洞村。

  與多數村莊是在雄雞的啼叫聲中醒來不同,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zhèn)洋洞村的清晨,是被一片“哞哞”的牛叫聲給喚醒的。

  洋洞村有1000多頭耕牛,村里梯田上遍布牛棚。梯田不奇,耕牛也不奇,奇的是分布在梯田周邊較為平緩的坡地上的牛棚都是兩層的:第一層是耕牛居住的屋舍,第二層是農戶存放農具或農忙時歇息住宿的地方。更奇的是,這片牛棚還配有餐具廚房和生活小超市,周邊種有各類生態(tài)蔬菜。行走在梯田的游客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牛耕村落的炊煙裊裊與綠水青山。

  夜晚,枕著蟲鳴蛙聲入睡;清早,在“哞哞”牛叫聲中醒來,這是洋洞村的詩意生活。

  一

  一大早,楊正熙要去田里轉一轉,這是他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一年四季,尤其是春秋兩季,他去山上梯田的次數最多,最忙的時候,幾乎全天泡在了梯田里。春天,綠油油的秧苗連成了片,讓人看了就心生歡喜。過不了多久,青綠的秧苗就會變成深綠色。接著,深綠又長成了金黃色,一陣風吹來,稻浪翻滾,谷粒飄香。

  70后的楊正熙是土生土長的洋洞村人,他從貴州農學院畢業(yè)后,先后擔任黎平縣國營林場副場長,巖洞鎮(zhèn)鎮(zhèn)長、鎮(zhèn)黨委書記等職務。許多人羨慕他年輕有為,楊正熙卻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回家鄉(xiāng)去創(chuàng)業(yè),帶著鄉(xiāng)親們一起致富?”這個問題一直纏繞在他的心頭,十幾年基層工作的歷練,讓楊正熙信心更足。

  回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就要跟土地打交道。洋洞村的土地種什么最好呢?楊正熙看了我一眼,然后望向面前一層層的梯田。之后,緩緩說開了。

  他說,在十幾年的基層工作中,發(fā)現一個現象:一些植物種類正在逐年消失。比如,頭一年還聽說的谷種,到了第二年,突然就沒有了,沒有了是因為沒有人再繼續(xù)種了。你不種,他不種,就逐漸消失了。甚至,有些種子只要一個人不再種,這種子從此就看不到了。楊正熙任黎平縣巖洞鎮(zhèn)鎮(zhèn)長那一年,下基層走訪,到一個叫作岑卜的村子,當地村民端了一碗米酒招待他?!澳蔷坪绕饋砜诟刑昧耍 苯洿蚵牐@酒是用高稈小麻紅米釀制的。第二年,他再去岑卜村,想跟那家村民商量開發(fā)這款酒,人家卻說已經沒有了。這一家沒有,其他人家應該有吧?可他挨家挨戶打聽下來,村民們都說沒有了,沒有的原因是釀酒的老人去世了。而釀酒的老稻谷產量比較低,村里沒人愿意繼續(xù)種,所以就絕跡了。楊正熙為此慨然長嘆:“世間再無如此好米釀美酒!”感嘆完了,又補上一句:“要是我去年就來開發(fā)它,該有多好??!”

  從一定程度上講,岑卜村高稈小麻紅米絕跡的事,刺激了楊正熙,讓他下定決心回鄉(xiāng)務農,把那些珍稀的種子保護下來,延續(xù)下去。

  2012年,楊正熙向組織提交了辭職申請,領導挽留不成,于是安排他先任縣科技局黨組書記,后調科技部門做科技特派員,專做傳統(tǒng)物種的收集和保育工作,這剛好對了他的心思。

  為了有效地收集傳統(tǒng)物種,他專門做了種子收集方案,并計劃建一個老種子博物館。這以后,陪伴楊正熙下鄉(xiāng)的不再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而是那輛裝老種子的皮卡車。在山窩窩里轉來轉去的皮卡車,幾年下來,竟然轉出了10萬公里!

  黎平縣巖洞鎮(zhèn)多個山村的村民,打老遠見到皮卡車,就知道楊正熙又來村里收種子了。

  楊正熙癡迷于收集老種子,源于他對黔東南稻作文化的深度調研,除此之外,還因為受到一位專家的影響,這個影響了他的人名叫鄧敏文。早在2005年,從中科院退休回鄉(xiāng)的鄧敏文就開始倡導保護老稻種,并為此收集了40種香禾糯老谷種。之后,鄧敏文又協助將“黎平香禾糯”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楊正熙在黎平縣巖洞鎮(zhèn)任鎮(zhèn)長期間結識了鄧敏文,他由衷地敬佩鄧敏文對傳統(tǒng)糯稻的保護意識。他說,自己小時候,村莊里種植的稻種不止40種,而如今,鄧老師珍藏的40種香禾糯老谷種,是走遍了中國西南很多地方才收集來的,由此推測,一些老種子恐怕都不在了。這個推測讓楊正熙生出一種時不我待的危機感。這以后,只要周末不回家,他就會去找鄧敏文聊收集老種子的事。有時,也把自己找到的老稻種帶給鄧敏文。

  回鄉(xiāng)務農后,跑鄉(xiāng)村收集老種子成了楊正熙生活的重要內容,只要聽人說起哪個村有稻種,他便馬上往那個村跑。

  有一次,楊正熙跑村里收集種子,在山上一口井邊喝水,突然發(fā)現井沿邊稻田里的稻谷長得很好。他很奇怪:井邊的溫度低,井水太涼,一般長在井邊的稻谷都長不好,不管是雜交稻還是老稻種,多數情況下只會長苗,不會結種子??蛇@口井邊上的稻谷為什么長得這么好?他找到井邊稻田人家打聽原因。人家說,家里多少年來種的就是這個品種,它不僅長得好,還好吃,因此一直種了下來。他聽說后,當即掏錢買了這個品種的種子。

  2017年,楊正熙的一位老同事,去一個高山上的村子做客,發(fā)現有一把谷穗掛在墻上,這位老同事仔細辨認,確認這把掛在墻上的谷穗剛好就是楊正熙正在苦苦尋找的糝子。他趕緊打電話給楊正熙:“你收到糝子沒有?我看到了一把,要不要幫你買下來?”楊正熙大喜過望。后來,他把這束已經存放了兩三年的種子拿去播種,居然發(fā)了芽,還長得很好。

  每到一處村寨,楊正熙就找上了年紀的人打聽,村子里哪些人有老種子,都有哪些品種?多數時候,這些老人的回答都讓他失望:“先前很多品種,這些年沒了!”每當聽到這種回答,他就直后悔:“應該早幾年來做這些事情,也許還能多留住一些種子。”

  近10年下來,開著皮卡車跑村寨收集老種子的楊正熙,跑遍了黎平、榕江、從江及周邊縣的900多個村寨,采集到的地方老物種達180多個,光是老稻谷種就有61種。這些老品種不只來自貴州省,還有不少是從廣西、湖南等相鄰省份“遷徙”而來的。1982年的一份農業(yè)調查顯示,黎平縣有178種水稻。洋洞村以前自留種子也不止100種,何況還有更多尚待發(fā)現的水稻品種和其他農作物的老種子。這幾年,楊正熙在鄧敏文收集稻種的基礎上,又收集到很多老稻種。截至2020年底,共收集591份種子,包括地方傳統(tǒng)常規(guī)作物種子241種,以及其他經濟植物種子與植物標本350種。

  二

  為什么要下這么大功夫去收集老種子?楊正熙說,收集老種子可以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讓村民有充分的選擇余地去種植自己喜歡的品種,同時,還可以給后代子孫保存關于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一份記憶。

  在收集到的61種水稻老谷種中,楊正熙提的最多的是“黎平同禾”。那是2015年3月,在黎平縣孟彥鎮(zhèn)芒嶺村楊鈺才家收集到的?!袄杵酵獭笔抢杵疆數氐慕蟹?,其意思就是“坐月子期間吃的米”。產婦吃了這個米容易產乳,小孩子吃了容易消化,所以很受老百姓歡迎。據說,留種“黎平同禾”的楊鈺才家,當年家里小孩出生,母親難產,村里找不到哺育的媽媽可以借奶吃,家里又買不起牛奶,不得已只好煮米粥給孩子吃。沒想到,用這種米熬的粥讓小生命長得很壯實。這一家人因此對這種米有了感情,之后,每年都堅持種植。

  既然“黎平同禾”有如此效果,楊正熙便跟孟彥鎮(zhèn)領導建議開發(fā)這個產品,供給缺乳的產婦和嬰幼兒煮粥喝。在鎮(zhèn)上督促下,芒嶺村為此建了一個合作社,頭一年種植了幾萬斤,很快就賣光了。合作社見市場銷量好,第二年增加了種植量,量大了就沒那么好賣。第三年就少種了些,少種了又不夠賣。由此看來,再好的產品也得有一個穩(wěn)定的市場,要有穩(wěn)定的市場,就必須得有穩(wěn)定的客戶群。

  洋洞村也種植“黎平同禾”。為了跟芒嶺村區(qū)別開來,避免同質競爭,楊正熙便根據稻種稻稈高、芒刺長的特點,將“黎平同禾”更名為“高稈芒粳”。

  貴州好多村寨對稻米都很有感情,村子里往往流傳著關于米的儀式,比如小孩子出生后,大人要掛一把谷穗在房間,因為有香味的谷穗掛在房間喻示著孩子一落地吃的第一口東西就是這種香稻米,也象征著孩子以后一生衣食無愁,因此也叫“開口米”。孩子長大后吃習慣了一種米,直到老了往往都會吃這種米。他們對米的感情是用一生來計算的。楊正熙說,洋洞村現在種的60多種米,每一種米都有種它的原因。比如紫米,當地小伙楊秀川,堅持幾十年種植古老低產的紫米,只為一生酷愛吃紫米的奶奶。早些年,從榕江嫁過來的奶奶帶來了紫米。此后幾十年,奶奶每天都吃這種米,家里每年都要種上三四百斤。2014年清明節(jié)前一天,楊秀川挑著最后一擔紫米稻谷下山,準備全部打成米,來年就不再種了,不再種的原因是96歲的奶奶去世了。正在寨上調查收集地方瀕危物種的楊正熙聽說此事后,匆匆趕了過去,在向小伙子說明來意后,把60多斤紫米稻谷全部買了下來。

  在黔東南一帶,一些稻谷是因為親人和族人之間古老的儀式和柔軟的情感紐帶才悄然存活了下來。還有一些米,被一些村子當作了自己的象征符號,比如,寶塘米(一種高山粳米)。寶塘村村民會說:“這個米就是我們寶塘村的米,它代表了我們村莊的歷史與榮耀。”

  三

  2015年3月,由楊正熙出任社長的“貴州有牛復古農業(yè)合作社”正式成立了,洋洞村1397戶5326人以耕地、耕牛、牛棚等資源入股合作社。入股的農業(yè)和林業(yè)用地共3.35萬畝。

  楊正熙說,成立“貴州有牛復古農業(yè)合作社”的初衷是把四處收集來的老種子,讓農戶以種植的方式保護和傳承下去?!鞍咽占瘉淼姆N子交給村民種,村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又保護了種子?!彼苓@種方式叫“活化保種”。

  正式成立合作社之前,楊正熙在村里多次召開村民大會,然后是寨老會、生產小組會,廣泛調研村民的意見,最后以生產小組的形式在合作社章程上簽字。此外,每個生產小組還共同簽了一個生產承諾書。同時要求:每一戶社員負責種幾種老品種,每一種老品種交給多戶社員種,全體村民成為保種人。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社員就種植2000多畝各類老谷種,收獲了120萬斤谷子。

  為了保證做到原生態(tài)綠色種植,合作社起草了民俗約法《守農有牛生產律》,明文規(guī)定不允許使用任何農藥和除草劑。合作社成立后,吸引了不少在外地打拼的大學生與農民工回到家鄉(xiāng),同時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村民楊正國2019年種了10多畝胭脂紫米,產出的4000多斤胭脂紫米,賣了2萬多元?!氨戎胺N傳統(tǒng)水稻劃算多了?!彼f,“以前種的普通稻米只能賣1.2元/斤,而胭脂紫米能賣到4元/斤——合作社以4元/斤的價格收購?!?/p>

  “有牛復古農業(yè)合作社”讓村民提高收入的同時,也讓即將消失的胭脂紫米、小麻紅米、香禾糯等65個古老稻谷品種在洋洞村存活下來,并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合作社在洋洞村配套建設了有機大米加工廠,安裝了年產5000噸大米的生產線,生產加工胭脂紫米、纖身香禾、高稈芒粳等10多種具有營養(yǎng)功能的有機米。2019年,加工成品米1500噸,通過統(tǒng)一收購、加工、包裝,出售稻米商品625噸,有牛米市場銷售均價為36元/公斤,合作社年收入達到2250萬元。

  楊正熙說,用傳統(tǒng)農耕的方式,也就是牛耕人種和播撒老品種,可以做到高質量、高品質,借此開拓市場。洋洞村的生態(tài)模式是耕牛耕作,牛糞是稻田的天然農家肥。一頭耕牛就是一個小小的有機肥生產廠,一年有1萬多斤牛糞,能夠滋養(yǎng)10畝水稻。帶領洋洞村村民從事傳統(tǒng)農耕的楊正熙,201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談到榮譽,他笑著說:“我希望更多有志于生態(tài)農業(yè)的人和企業(yè),和我們一道來耕作、來實驗、來傳承?!?/p>

  楊正熙說話間,又有“哞哞”的牛叫聲從梯田里傳來,那片肥沃的土壤里,凝聚著洋洞村人情感與希望的種子,正在發(fā)芽與生長……

責編:車婧
色达县| 墨竹工卡县| 平江县| 胶南市| 冕宁县| 张家川| 沁源县| 图们市| 张家口市| 吕梁市| 灵寿县| 宣武区| 嘉善县| 班戈县| 普陀区| 天镇县| 麻城市| 亚东县| 连山| 抚宁县| 丹东市| 扎囊县| 江津市| 唐山市| 六盘水市| 民县| 吴江市| 三河市| 同心县| 徐闻县| 肇州县| 霍州市| 西畴县| 成武县| 醴陵市| 莆田市| 邮箱| 老河口市| 平果县| 资阳市| 普兰店市|